技術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電極法 COD 監測儀的校準周期并非固定統一,需結合儀器使用場景、行業標準要求、樣品特性及儀器穩定性綜合確定,核心原則是 “確保測量數據準確可靠",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常見周期及調整依據:
一、基礎校準周期(通用建議)
根據多數儀器廠商說明書及環保監測規范(如 HJ/T 100-2003《高錳酸鹽指數水質自動分析儀技術要求》等相關衍生要求),基礎校準周期如下:
日常校準(短期周期)
頻率:每次開機后手次測量前,或連續運行時每 24 小時 1 次。
目的:消除儀器斷電、環境溫度變化(如實驗室晝夜溫差、現場溫濕度波動)、電極輕微漂移對數據的影響。
操作:通常使用單點校準液(濃度接近日常待測樣品的 COD 范圍,如常見的 50mg/L、100mg/L、500mg/L 標液),快速修正電極響應值。
定期校準(中期周期)
頻率:每周 1 次,或累計測量樣品 50-100 個后。
目的:應對電極表面輕微污染、電解液消耗 / 變質(如部分電極需配套電解液)、儀器管路微小堵塞等累積誤差。
操作:需進行多點校準(至少 2 個濃度點,覆蓋待測樣品的 COD 上下限,如 20mg/L、200mg/L,或按儀器推薦的標液梯度),驗證校準曲線的線性相關性(通常要求 R2≥0.995)。
全面校準(長期周期)
頻率:每 3 個月 1 次,或按行業強制標準要求(如環保在線監測設備需符合《水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運行技術規范》)。
目的:撤底校正電極老化、儀器硬件(如光源、溫控模塊)性能衰減等問題。
操作:除多點校準外,需同步檢查電極狀態(如清洗電極表面、更換磨損的電極膜 / 電解液)、驗證儀器的溫控精度(若涉及加熱反應步驟),必要時聯系廠商進行硬件校準。
二、需縮短校準周期的特殊場景
當出現以下情況時,需突破基礎周期,增加校準頻率:
樣品特性突變:待測水樣中氯離子、硫化物、油類等干擾物質濃度突然升高(如工業廢水排放波動),或 COD 濃度范圍超出日常校準覆蓋區間;
數據異常提示:儀器顯示 “電極漂移超限"“校準失敗",或測量結果與平行樣(如重鉻酸鉀法手工樣)偏差超過允許范圍(通常 ±10%~15%,具體看標準);
儀器維護后:更換電極、電解液、進樣管路,或進行儀器維修(如更換泵體、溫控模塊)后,需立即重新進行多點校準;
嚴苛應用場景:用于環保在線監測(需符合《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辦法》)、第三方檢測報告數據等,需按監管要求縮短至每 1-2 周 1 次全面校準,且每日進行單點核查。
三、校準周期的核心依據(避免盲目執行)
儀器廠商說明書:不同品牌(如哈希、島津、國產聚光等)的電極原理(如重鉻酸鉀氧化 - 電極檢測、羥基自由基氧化 - 電流法等)不同,廠商會給出針對性校準建議,需優先遵循;
行業標準 / 規范:
實驗室手動監測:參考《水質 化學需氧量的測定 重鉻酸鉀法》(GB 11914-89)的衍生要求,通常每周校準;
在線自動監測:需符合《水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驗收技術規范》(HJ 354-2019),要求每月至少 1 次多點校準,每日用質控樣核查;
質量控制(QC)數據反饋:若連續 3 次質控樣(已知濃度的標準樣品)測量誤差均≤5%,可維持原周期;若誤差頻繁超 10%,需立即校準并排查原因(如電極污染、標液失效)。
綜上,電極法 COD 監測儀的校準周期需 “基礎周期打底 + 場景動態調整",核心是通過校準確保數據準確性,避免因周期過長導致數據失真,或周期過短增加不必要的操作成本。